“润之哥”杨开慧一声轻呼,定了与毛泽东的千古爱情

人物春秋 2019-08-26

资料来源:微信订阅号“人物春秋”

1

        杨开慧,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女儿。杨昌济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的老师。杨开慧认识毛泽东是从爸爸杨昌济口中认识的。一天,杨昌济在家中批改作业,毛泽东写的一篇作文《心之力》,杨昌济边看边大声说:“奇文!奇文!”拖笔打了100分。边打分,边津津乐道赞美这个学生。开慧问“爸爸,这是谁啊”。“毛泽东”。边说脸上堆满笑容。第二天,父亲女俩在家里,父亲教女儿英文,传来轻轻敲门声,父亲一反常态,惜时如金的父亲健步向前开门。引起了一个身材高大,腼腆的毛泽东。并向女儿介绍说,“这是我的学生毛泽东,霞姑(杨开慧小名),以后你就叫润之哥吧”

        杨开慧打量着毛泽东,年轻、英俊、白净、吉相呼之欲出。她轻轻地叫了一声,“润之哥”。边叫脸上泛起少女青春的红晕,那年,杨开慧14岁。毛泽东望着满脸红晕的小师妹,心中受怜之意油然而生。打那以后,每逢星期日,毛泽东时常去老师杨昌济家,一来请教老师某些问题,二来看看这个小师妹霞姑。霞姑也时常掐着手指计算日子,渴望在家里能早日见到自己心仪的润之哥。

        1918年6月,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,举家北迁。身在北大的杨昌济记挂着在湖南的毛泽东,随父母身居北京的杨开慧更是想念远在湖南的毛泽东。杨昌济写信毛泽东,北大有人组织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,毛泽东应声组织了一批青年去北京,拟去法国勤工俭学。这一次,是毛泽东第一次到北平。是年,毛泽东25岁。

2

        25岁,在那个年代还未婚,的确是少见了。不管是农村娃,还是城里男孩,到25岁这个年纪,一般都成家为人父了。毛泽东还孑然一身。住在杨家,17岁的杨开慧已长成青春少女,大胆地表露出对毛泽东的爱慕。杨昌济夫妻看在眼里,喜在心里,由着女儿。倾心相爱的一对男女,经常漫步北海桥头,欣赏着古都风光,体验着初恋的甜蜜。

1919年12月,毛泽东率代表团赴京,为驱赶军阀张敬尧,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。恰逢他的恩师、准岳父杨昌济病重,毛泽东不顾旅途劳顿,急匆匆去医院看望。杨昌济看着心爱的学生、准女婿毛泽东的到来,心情大悦,病似乎好了一半。但是,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与水平,杨昌济的病已无回天之力。

        杨清楚自己的身体,病榻中最后亲书信一封,给他的好友、北洋军政府教育部长章士钊,恳切举荐毛泽东、蔡和森。信中说,“毛、蔡二君,当代英才,望善视之。”“吾郑重语君,毛、蔡二子海内人才,前程远大。君不言救国则已,救国必先重二子”。托付之情,厚望之意溢于言表,杨昌济写完信之后,心情极度轻松、爽快。说了一句话:“吾意正畅”,话毕就溘然而去了。杨昌济先生去世后,毛泽东以半生半婿身份护柩回湘。恋人间情愫又增加许多。毛杨的爱情,并不是一帆风顺。其中最大的插曲,就是陶斯咏。

3

        陶斯咏,湖南湘潭人,1896年出生,少毛泽东3岁。陶家家庭优于毛家,陶家相当于小资本家。陶斯咏是著名的才女,有“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称”。陶斯咏倾慕毛泽东的才华,尽管毛泽东因经济原因,不可能象富家少爷一样,衣着光鲜潇洒,但才情满身,陶斯咏还是真心倾慕他的。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,资金困难,一天陶斯咏慷慨解囊,第一个拿出十块银元,放到毛泽东手上,毛泽东这时最缺的就是钱。陶第一个拿出十块银元,十块银元不是小数目,这时毛泽东,忍不住握着陶斯咏的手,情动默默。两人深情地享受片刻,理智把他们拉入现实,陶挣开手,慌忙跑出,与回家的杨开慧撞个满怀。

        杨开慧见满脸绯红的陶斯咏慌忙从屋内跑出,她冲进屋里,质问毛泽东,究竟为何。毛泽东沉默相对。气得杨开慧离家出走,返回娘家,毛泽东并没有追赶哭哭啼啼的杨开慧,由她去了。冲着气回娘家的杨开慧,没有等来毛泽东的道歉接回,在家闷闷不乐。杨开慧的嫂子见状,找到毛泽东问个究竟,毛泽东没有多余的解释,写下了一首诗,让嫂子带给杨开慧:

《虞美人.枕上》

堆来枕上愁何状,江海翻波浪。

夜长天色总难明,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。

晓来百念皆灰烬,剩有丽人影。

一钩残月向西流,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。

杨开慧看完诗,前嫌冰释,知道毛泽东办文化书社缺资金,力劝母亲拿出父亲悼仪二百多大洋,亲手交给毛泽东,才使毛泽东的文化书社办下去了。至此,夫妻俩感情愈深。

        陶斯咏的插曲,令后世研究者众说纷纭。笔者认为,毛泽东舍弃陶斯咏而选择杨开慧,有以下几个原因。首先,从才华相貌分析,杨不及陶。但是,杨开慧坚定的革命情愫,是陶斯咏没有的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,杨开慧被捕后,反动派何健说,只要杨开慧登报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,就放了她与被捕的儿子。否则杀头。杨开慧宁愿选择奉献出生命,也不愿登报离婚,因为,她心中爱着、念着、想着这个男人。

        第二,杨、陶的家人对毛泽东的看法,天壤之别。,陶家看中的只是家庭资产,陶家家境明显优于毛家,陶父坚决反对毛、陶的婚姻。而杨家看重的是毛泽东的能力、为人。杨家的家境也明显优于毛家。却没有半点看不起毛泽东的思想,因为杨家看中的是毛泽东经邦济世的能力。第三,毛泽东离开陶斯咏后,陶终生未嫁。因为陶找爱人以毛泽东为参照标本,自然找不出第二人,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”。寡欢的陶,终生未嫁,殁于36岁年华,实在令人唏吁。

4

        杨开慧与毛泽东1920年结婚,至杨开慧1930年冬光荣牺牲。与毛泽东婚姻持续十年之久。在这十年中,毛泽东因革命需要,常常抛家弃子。1927年8月30日湖南省委决定由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。出征前,毛泽东对杨开慧说:“省委决定我去湘赣边界领导武装起义,你带着儿子回板仓吧。”第二天一早,毛泽东提着行李,送杨开慧一行回板仓,夫妻紧紧相随,一边走,一边聊,情真意切。杨开慧说,“不送了吧,”毛泽东说,“再送送吧”,临别时,杨开慧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块光洋递给了毛泽东。(正是这些光洋,才能使毛泽东水塘脱险,救了他一命,这是后话)。

        离开杨开慧的毛泽东,到井冈山“落草”。夫妻一别,竟成为永诀,毛泽东甚至连自己爱妻被枪杀,都不知情。这让后人看来,实在是太伟大,太让人叹息的一件事情。杨开慧牺牲后,一直是毛泽东一辈子的痛。1957年,和柳直苟烈士的遗孀李淑一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蝶恋花.游仙》“我失骄杨君失柳”千古名句。

        1950年,毛岸英将狱中遭遇禀告父亲,并说,妈妈说,日后能见您,必须告诉狱中发生的一切,毛泽东听后热泪盈眶。4月,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80岁生日,毛泽东令儿子毛岸英秉信回湘,给外婆祝寿。

        1960年,杨母90岁生日,毛泽东给杨开慧堂妹写信,寄上200元以示慰问。要知道,一个大国领袖,日理万机,还能记得岳母生日,之间的情意是何等深沉。

        1962年,毛泽东得知92岁高龄的向老太逝世,十分悲痛,修书杨开慧哥哥,寄上500元悼仪。信中称杨开慧为我“亲爱的夫人”。并指示向老太可与开慧同穴安葬。



  人物春秋公众号将为大家带来历史著名人物轶事,为大家敬仰、了解历史名人提供另一个视角


红色教育、党政干部培训相关新闻、资料;湖湘文化、名人介绍。

长沙教授之家有一流的教授团队,提供专业的党员课程,良好的培训环境。

携手湖南著名红色革命教育基地,为全国党政干部提供专业、深刻、优质的培训。

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