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来源:微信订阅号“人物春秋”
1
在毛泽东5岁的时候,清光绪皇帝下诏,成立京师大学堂(北大前身)。北京大学至今有100多年历史。能考上北京大学,历来是国人的骄傲。上北大,学子骄傲,可傲视“群雄”;有子女上北大,父母骄傲。可光宗耀祖。前些年网上有北大毕业生当屠夫,杀猪卖肉,引起了不少的网议,各种说法不亦乐乎。
1918年,25岁的毛泽东应其准岳父杨昌济(毛泽东与杨开慧正在谈爱,还未婚)之邀,赴北京拟参加留法勤工俭学。8月份,毛泽东率湖南青年20多人,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车。到达北京后,留法勤工俭学有很多事情并不顺利,比如路费问题,语言障碍克服问题等等。并没有立即成行,滞留在北京。人要吃饭,住宿,这些费用怎么解决。毛泽东、蔡和森、萧子升、罗章龙等8人挤在一个大炕上,一人占一个方砖尺寸的位置,谁晚上起身如厕,必经与左右两人说挪一下才能站起来,毛泽东曾戏称:“隆然高炕,大被同眠”。这种状态,毛泽东准岳父杨昌济找到时任北大图书馆长的李大钊,给毛泽东安排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岗位,月薪8块银元。
2
毛泽东在北大,第一个尴尬,地位低下。图书馆助理员是干什么的?打扫卫生,擦椅子,抹桌子,整理内务,打开水。毛泽东对这个岗位十分满意,因为酷爱读书的毛泽东象“牛到了菜园里,口口有好吃的”。这些工作不多也不累,毛泽东作完后,一头扎进图书里,贪婪地读着书。
第二个尴尬是低薪。图书馆助理员月薪8块银元,与教授们比的确是低的不能再低了。北大的教授们当时月薪起码300块大洋,8比300,与这些教授相差三、四十倍。按当时北平的消费,毛泽东薪低钱少,生活艰辛。况几十倍工资差别,实在是太大了点。到了共和国建国,普通职工与主席的工资差别,也就是10来倍。建国后,毛泽东的月工资为400元,而普通职工的工资有30多元,相差10来倍。只有8块银元的毛泽东,吃喝住撒散,全在这,生存状态可见一斑。
第三个尴尬,不准他报考。毛泽东很想报考北大,他的准岳父杨昌济也力荐,按照当时北大招生条件,中师毕业生不能直接报考,必须有几年的社会实践才行。与毛泽东同去北京的罗章龙考进了北大。看到同伴考进,毛泽东心中是何种滋味,可想而知。
最后一个尴尬是遭胡适的白眼。胡适,1891年12月17日生于江苏松江府川沙县(今上海浦东新区)。比毛泽东大两岁。众所周知,毛泽东父亲是个只十多亩地的小农,思想意识、眼光自然受时代、地域、学识的限制,硬生生把自己的儿子按在田地干农活。1917年,26岁的胡适就到了北大担任教授。
1918年,25岁的毛泽东在旁听他的课,期间,毛泽东曾大声地向胡适请教一个问题,这位大教授问:“提问的是哪一个?”当他得知毛泽东只是一个不在册的图书馆小职员,竟当众拒绝回答他的问题,使毛泽东十分尴尬。后来,胡适当上了北大的教务长,再后来又当上了北京大学校长。
3
1948年解放军兵临城下,中共方用电台广播,邀请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大校长,胡适不为所动,毅然决绝离开北平。上世纪50年代,国内思想界,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胡适的运动。1954年10月16日,毛泽东写了《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》,倡导和发动了“反对古典文学领域毒害了青年30年的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斗争”。这次思想运动声势浩大。
中央派人给身在美国的胡适说,我们尊敬胡适的人格,批判的只是胡适的思想。胡适回应:“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”。毛泽东说,胡适这个人真顽固,我们托人带信给他,劝他回来,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。批判嘛,总没有什么好话。说实话,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,不能一笔抹杀,应当实事求是。
毛泽东实事求是评价胡适,而胡适却说一句伤人且并不切实际的话:“按毛泽东当时的水平,他考不上北大”。从这些话里,足见毛泽东与胡适之间的高下。
人物春秋公众号将为大家带来历史著名人物轶事,为大家敬仰、了解历史名人提供另一个视角